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看到过不少让自己印象深刻的随笔吧?随笔是散文的一个分支,是议论文的一个变体,兼具议论和抒情两种特性。那么,怎样才能写出好的随笔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一语文随笔,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一语文随笔1雪在飘,漫无目的地飘,纷纷扬扬,如飘絮漫飞。一夜过后,树也染上了圣洁,一只长尾鸟掠过树梢,落下了满树的圣洁。蜿蜒的小径上,亦是落满了雪,雪的纯白为它添了几分古韵,让人觉得诗意盈盈。落了雪的原野,是空旷的凄美,是纯洁的梦,一只大狗飞奔而过,印下了一串串梅花,调皮而可爱。
我,在雪中漫无目的地走。不过几步而已,便已白了头。扬起头,迎着风雪向前,任由落雪在脸上融化,渗入肌肤。微微张开双臂,去怀抱这落雪,去感受这落雪带来的寒意。我总是觉得心口在隐隐作痛,却不知道为什么痛。是因为这些年来太过孤独了吗?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我喜欢落雪,因为落雪的冷可以冲淡这份痛。进屋后,雪还在飘,目所能及处,皆是纯白。
天是白的,地是白的,天地相接处,也是白的.。天地间的雪白与我内心的迷茫,竟是同一种颜色!是否,天空也像我这般迷茫与惆怅呢!不然,为何也会有这份落雪情怀。这场雪,究竟是天空看懂了我的愁情后的回应,还是天空兀自伤怀?这白茫茫的天空、白茫茫的土地,到底是她的愁情,还是我的迷茫?我无从知晓……搁下笔,抬头看向窗外。窗外的雪依旧在飘,飘落在我心上,迷乱了我的眼。
高一语文随笔2正是由于一系列的在校外部动机的习得,也就是成就动机的不断强化,人们走向社会时,为满足此动机的需求,则自然而然就表现出了一种功利的生存状态。
其实,在我看来,功利本身并不具备罪恶感,以功换利,难道就不是一种能量守恒定律吗?难道就不是一种“种豆得豆,种瓜得瓜”的生态平衡吗?难道就不是一种艰苦奋斗,热爱生活的'人文精神吗?
由此可知,功利本身并不具褒贬之意。这世上有很多种人,她们的心复杂的如同市场上任人挑选的物品般琳琅满目。有外表光鲜亮丽内心藏污纳垢的;自然亦有外表笨拙淳朴内心慧智通达的。有了表里如一,也自会有表里如一。条条大路通罗马,从希腊时期的文明就开始向我们播下了智慧的种子,也证实了功利的正能量,而那些利欲熏心的反面史料,只不过是群被花花世界迷了眼,乱了心神的虽生犹死之人罢了!
功利无罪无错,有罪有错的是放任自己心欲无限助长最终丧失人性做出劳民伤财之事。妄想以此来换取自己的得到成仙之路之人最终只会求的被万人抛弃的死路。
此时此刻,我终于明了,功利无罪,最需我们呵护和不断净化的是人之善心。唯有这般,方能享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闲雅又风趣的生活原态。
高一语文随笔3在这一个月的教学中,我学得在课堂提问上有一点感悟。教师上课,都离不开课堂提问。但课堂提问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要注意:
1、难度。课堂提问要适合学生的认识水平,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教师提出的问题应是学生在未认真看书和深入思考之前不能回答的,还应是班里大多数学生经过主观努力之后能够回答的。就如树上的果实,既非唾手可得,又非可望而不可及,而是跳一跳才能得到。我曾两次讲《祝福》,都是从“我真傻”入手,去深刻认识祥林嫂的悲剧命运的,但由于设计的问题难易程度不一,教学效果也就不同。第一次,我是这样来设计提问的:“祥林嫂认为自己真傻,这告诉了我们什么?作者这样写能否揭示主题?”由于问题涉及的面较大,较笼统,学生难以回答清楚。第二次,我改提如下几个问题:“祥林嫂为什么认为自己傻?”“为什么阿毛被狼吃了,祥林嫂就变傻了?”“阿毛不被狼吃掉,她会不会变傻?她的命运会不会好些?”这样提问,化难为易,学生也就乐于思考,从而深化了对祥林嫂悲剧命运的认识。教师的提问应难易适度,如果问题过难,学生望而生畏,就会挫伤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如果问题过易,学生不动脑筋就能轻易答出,也就无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答不出,这是常有的事。原因往往是难度过大。这时,教师应想方设法“化难为易”,以避免陷入“启而不发”的境地。例如,一次教《项链》时,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作者刻画路瓦栽夫人在当时有什么现实意义?”此问题一提出,学生默然。这时,我随机应变,问道:“路瓦栽夫人是怎样一个人?”学生很快答道:“是一个追求享受,梦想过豪华生活的小资产阶级的妇女。”我再设一问:“法国当时的社会现实是怎样的?”学生答:“当时的法国在工业革命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产阶级的豪华奢侈、讲排场、爱虚荣之风大盛。”这样,就把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解决了。
2、坡度。有的心理学家将问题从提出到解决的过程叫“解答距”。所谓“解答距”,就是让学生经过一番思考才能解决问题,让思维的“轨迹”有一段“距离”。一般来说,根据“解答距”的长短,提问可分为四个级别。第一级,属于初级阶段,所提的问题,学生只要参照学过的例题、例文,就可以回答。这样的问题,属于“微解答距”范畴。第二级,属于中级阶段,所提问题并无现成的“套子”可以依傍,但不过是现成“套子”的变化与翻新。这样的问题,属“短解答距”的范畴。第三级,则是高级阶段,所提问题要求学生能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进行解答,属“长解答距”的范畴。第四级,则是高级阶段的发展,属创造阶段,所提问题要求学生能采用特有的方式(无现成方式参照)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属于“新解答距”的范畴。教师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合理调配提问题的坡度,为学生增设台阶,使之能拾级而上,直达知识的高峰。
在教学《过秦论》时,我曾根据秦国兴起、强大、统一全国及其灭亡的过程,精心设计了四个台阶式提问:(1)秦国兴起时实行何种基本国策,起何作用?(2)秦孝公以后的80多年,又为何能进一步强大起来?(3)秦始皇统一天下是偶然的吗?为什么?(4)秦朝迅速灭亡的基本原因究竟是什么?这几个问题,由于“解答距”的长短不一,形成了提问的坡度,调动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随之逐步提高。
总之,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它要求我们把握适当的度,以启迪学生思维。
高一语文随笔4不知道自己是从什么时候爱上音乐的,只是跟随着一种不可名状的感觉,并无多么堂皇的理由。而刚刚跨进音乐的大门,才发现以前的世界真是太小了,原来生活中还有一个从未注意的.闪光点。
说到华语流行乐坛,不提到Jay恐怕是不行了,一首《发如雪》带着淡淡的忧伤以一种喑哑的声调将“缘字诀”演绎得无懈可击。“你发如雪,纷飞的眼泪,我焚香感动了谁,邀明月,让回忆皎洁,爱在月光下完美……”那零零星星的歌词,即使让人毫无头绪,却仍能感受到一个字,那就是美,而“凄”就只能从旋律中去体会了。听着听着,一种发自内心的喜悦油然升起,那区别于通俗的快乐,是在音乐中寻觅到一种最真实的愉快。
还有一点必须提到的是影视音 ……此处隐藏9278个字……成功”,而成为生活的乐趣,是真正为人生的写作。让学生热爱写作,首先老师应是热爱写作的人。建议老师常写下水作文,言传身教,积极调动学生的写作热情。此外,学校里形成的好的写作作风,对学生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
敢写的常识。斯宾塞说,在根本上,写作是孩子自己的事,也只有把写作变成他自己的事,才能真正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的能力。作文教学需要把写作的权利交给学生,培养他们敢写的意识,只有敢写,才可以在不断的写作中走向熟写。所以,我们主张要营造宽容和宽松的环境,让学生自由写作。其实,写作并非难事,只需要“眼前有什么,心中有什么把它写下来,没有走样;拿给人家看,能使人家明白你眼前的、心中的是什么,这就行了”(叶圣陶语)。总之,一句话:敢写,就好办了。
读书的常识。在此不做赘述。
发现的常识。现在的学生过着三点一线的生活方式,游离在观察之外,自然无所发现。故而作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开拓写作的领域,让他们有发现的意识,特别是要让学生在熟悉的地方有发现,因为聪明的人之所以聪明,无非是在熟悉的地方有所发现或发明。
修改的常识。文章写完了,看几遍,修改修改,做到“上口”“入耳”(叶圣陶语),是一个好习惯。文章为何要修改?就如“从树上掉下一根枯枝,恰好是合用的拐枝,不过就常情说,拾枯枝作拐杖,总难得恰好合用,所以还要修理修理”(张中行语)。关于文章修改,老师可以手把手教学生修改;对不同的学生提不同的要求;在修改的过程中还可以把要求说得明确些;引导学生积累修改的经验,循序渐进等。
总之,高一语文教学是高三复习的基础,唯有夯实阅读积累之基础方能真正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只要老师肯读书、学生肯读书,老师热爱写作、学生热爱写作,其余的就好办了。
高一语文随笔14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素质教育是时代的要求,是历史的使命。我作为一名语文学科教育工作者,深知身上所担负的重任,因而在实际工作中,用心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育方法,不断地进行探讨、研究、实践、反思。下方,我就从几个方面谈谈自己在教学工作中的一些实践和反思。
一、贯彻以学为主的基本思想
就是把学生看作语文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比如,在教学课文之前,我经常先把自己制定的教学目标展示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在读课文后根据我制定的学习目标再讨论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作业也可自主确定。这样。就使全体学生都能真正地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还参与了目标的制定和作业的布置,从而不一样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能够在自学阶段有本可依,有章可循,并取得成就感。
二、发挥教师、学生两个主体的用心性和创造性
从新课程的角度来看,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而不只是被动的执行者。因此,教师、学生都是语文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主体,也只有在这个好处上,教学相长才真正成为可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发挥出自身的用心性和创造性,更要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动参与者,成为问题的'发现者和解决者。具体问题,我并不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提示他们回去以后查找相关的资料,这样,学生透过提出疑问、自行释疑,既深入明白了课文,又丰富了课外知识。由此,我就启发学生:文选资料固然重要,但也有其局限性,需要超多的课外阅读来充实、完善,健全中学语文知识结构是课内课外等综合因素建构而成的。
三、语文课堂教学要突出重点,营造亮点
突出重点,就是要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轻重主次,在整体感知上对课文重点进行局部的深入探究或知识的迁移,最后再归结到整体上来,深化对文章的认识。课堂教学中的亮点就应是疑问的聚焦点,思维的交汇点,教学的创新点。学新课文时,我先让学生预习课文,再让他们透过分组讨论,进行评价,看哪一组同学表演得最为恰切,最贴合文章要表现的思想。学生的兴奋点被激活了,他们在阐述中融入了许多现代汉语词汇和意识,加进了超多肢体语言,对文本进行了再创造。这种简单愉悦的教学形式,既激发了学生的灵感和情感,又帮忙学生更好地明白了文章的主旨;既激起了学生的表演欲望,又挖掘出学生的创新潜能。
四、转变思路,由教师教的思路转向学生学的思路,由文章学的思路转向阅读学的思路
教师应注意重视学生提出的意见和推荐,尊重学生的认识规律和独特体验。只有遵循学生学的思路和阅读学的思路,才能真正激发师生的用心性和创造性。在具体教学中,我采取了整体——局部——整体的阅读学思路,以学生的自学为主,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谈自己的感受、看法和疑问,然后加以梳理,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再读课文,让学生就这些方面深入讨论,最后我再作总结。整堂课,学生至始至终都处于一种主动的参与状态,学习效果良好。
五、培养学生拥有较为完整的阅读体系
培养学生拥有较为完整的阅读体系是写作潜质提高的关键——“向阅读要写作潜质。”学生涉猎广泛的课外知识领域,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和适时关心。我参考新课标课外读物,指导学生制定阅读计划,学会自主积累,帮忙他们建立写作素材库,引导他们从中汲取精华,“博众人之长于已身气”。
六、重视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情感是教学艺术之魂,没有情感的融入,教学艺术之花就不能开放。而语文教学就是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情来沟通与学生的联系,以情来陶冶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情感既是教学的目标,又是教学的手段。如一个意味深长的眼神、一句平常的唠叨……从中感受人与人世间的情感,然后想一想自己诚如何明白他们,感受他们。之后,许多学生在周记中谈了学习后的感想及自己对父母亲的感激之情。学生的思想在此受到了洗礼,感情在此得到了释放。
课改过程中,我不断对自己提出新的要求,转变观念,转变主角,转变行为,丰富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在培养学生优化发展、引领学生健康成长的过程中,实现了自己在专业上发展和人生的成长。
高一语文随笔15两情一景,随心而定。满目萧条,淅淅沥沥的秋雨勾勒出一幅悲凉的画卷,泛着丝丝凉意;落叶满地,似有若无的提醒秋的哀伤。这是悲。
丝丝雨幕,为人消去浓浓的暑热,还大地一分清凉;落叶归根,宛如一只只蝴蝶,欢快的扑进妈妈的怀抱,享受温暖。这是喜。
于秋,我爱他的静,无关心境。颇有一番“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的感触。
万物无言,少了那份喧嚣,抚平了那颗躁动不安的心。望着那落叶会升腾起对家的思念;望着那弯腰的稻谷会有分收获的的喜悦;望着那风中傲然开放的.菊花会坚定战胜挫折的决心……不言中,已领悟很多。秋的静,让你卸下心灵的防备,撕下虚伪的面具,直面最真实的自己,坦坦荡荡;秋的静,让你领悟得之坦然,失之淡然的真谛,人生原本就是在失去中不断得到;秋的静,让你对未来多了一份期待,多一份体会未来的勇气……
或许有人认为秋是结束的象征,却不知有些结束亦是新的开始。他是一种沉淀,对过往的沉淀。因为沉淀所以显得静,只有静下来方可沉淀。秋之静,是一种喧嚣后的宁静;是一种饱经风霜的沉静;是一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平静……
独爱静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