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话说到孩子心里去》读后感

时间:2025-05-26 11:42:52
《把话说到孩子心里去》读后感范文

看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把话说到孩子心里去》读后感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把话说到孩子心里去》读后感范文1

从孩子踏入小学的那一刻起,意味着孩子的成长迈入了新台阶。相对幼儿园生活而言,小学增加了课业的任务和新环境的挑战。孩子适应的过程,同时也是考验家长的过程。

随着日常生活节奏的变化,早晨起床困难、作业不仔细、考试不理想、胆小羞怯等问题接踵而来,妈妈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当发火成为习惯、脾气越来越大一筹莫展之际,遇到了学校推荐的《把话说到孩子心里去》这本书。仔细阅读过程中,不仅寻找到很多平时生活中遇到问题解决的办法和答案,更让妈妈学习到了一些新的方法和理念。每个妈妈都是爱孩子的,只是因为爱的表达方式不同,产生的效果千差万别。

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三章“心平气和,让倾听一路畅通”的内容。书中的描述简直就是我们日常生活的缩影。

上班族家长的早晨生活是忙乱的,尤其是妈妈。正当在厨房忙碌的焦头烂额,却看到卫生间里的她拿着牙刷对着镜子发呆的时候,内心是崩溃的。晚上辅导作业,面对她龙飞凤舞的字和怎么讲也听不懂的题目时,也是抑制不住的怒火。渐渐的面对孩子不断惹出的小麻烦失去耐心,情绪难以自控。站在我们自己的角度,这是因为忙碌造成的烦躁。

然而“孩子的成长过程似乎就是一次次犯错的过程,注定了爸爸妈妈在养育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必须接受和处理孩子不断出现的各种状况。”

其实这时候,越是面对妈妈的歇斯底里,亲子沟通就越是困难重重。还记得有一次晚上给孩子辅导作业,有两个生字她就是不肯认真写,我一遍遍的让她重写,但她似乎就是在和我作对,故意使劲用橡皮把本子擦破,故意不按要求写,我的声音越高,她就越不配合,最后我实在忍不住大打出手,宁静的夜晚被哭声和怒火打破。都说,育儿即育己,养育孩子是一场修行,帮助我们放缓生活的'脚步,等一等成长中的孩子。试想,如果当时我能让情绪平复下来,心平气和的和她好好说,细细的问清她不肯配合的原因,或者干脆放到第二天再来深究这两个字,孩子是不是更能接受一些?

“妈妈只有发自内心地爱和接受孩子的一切,才不会有怨言。孩子会犯错,但也让我们反思自身,变得更加完美”。

正是因为妈妈太急于求成,过于担忧孩子的不完美,才导致不能静下心来倾听孩子的内心世界。只有尊重理解孩子,做到耐心的倾听,用自己心中的真爱,听到来自孩子心底的真实想法,从而有的放矢的说出来达到有效沟通,亲子关系得以和谐融洽后才能让孩子变的通情达理。

《把话说到孩子心里去》这本书令我受益匪浅,为正在育儿路上不断摸索的我点燃了一盏指路明灯,学会了与孩子沟通交流的方法,也进一步了解到孩子的内心世界与成人的不同之处。想要走进孩子的世界,必须先俯下身子,做到有效倾听,学习说话的“艺术”,带着“爱”去看待孩子每一次错误,接受孩子的不完美,以孩子乐于接受的表达方式和思维方式去与孩子之间建立有效的沟通,把每一句话都说到孩子的心里去。

《把话说到孩子心里去》读后感范文2

看着日渐长大却越发不听话的孩子,您是否也和我一样,时常会怀念起幼儿时期那个您说啥都说“好”的小娃娃。可是,孩子总会长大,总有他的独立和独到的思想。而做为父母,我们又该怎样正确应对和教育成长中的孩子们呢?

今日有幸拜读了《把话说到孩子心里去》这本书,书中围绕如何走进孩子心里与孩子沟通,针对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孩子,应采取哪些不同的应对方法。非常接地气的教育理念,简单却被家长们忽视得浑然不知。

书中章节细致,每一章都有让我印象深刻的地方,静下心来,梳理沉淀,把我个人觉得非常适用的部分理念分享给大家。

文中先以孩子的年龄段来大致归纳孩子的身心特征,看了后我才懂得了孩子阶段性的身心成长,先是情绪平稳,和善友爱,继而变得焦虑叛逆,再慢慢成长为崇尚平等、有很强自我意识的大孩子。因此,我们要心平气和的接纳孩子的每一个变化,每个孩子都是个天使,我们要做的只是提供给他们足够的爱,孩子便能自由地飞翔!

“大多数脾气暴躁的孩子,往往有着脾气暴躁的爸爸或妈妈”,当孩子因为愤怒而发脾气的时候,爸爸妈妈也火冒三丈和孩子针锋相对的直接结果大家可想而知。其实,孩子的心智发育还不够成熟,他们看待问题难免片面或不够理智,对待愤怒的孩子,聪明的爸爸妈妈此时应当充当“灭火器”,而不是火上浇油。帮助孩子“灭火”的方式有很多种,最重要的是首先要认可孩子,然后再让孩子讲述自己的烦恼和委屈。在孩子面前,更要注意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有时大人难免也会不耐烦地发发脾气,事后只要能诚恳地向孩子道歉,便能走进孩子心里再次进行正确的沟通。

尽力支持孩子的每一个想法、每一件事,是走进孩子心里最捷径的路。想起最近的一件事深有体会,我家大宝是个非常有主见的孩子,有一天突如其来的吵着要自己去上学,他奶奶担心就出言阻止了他,他立刻生气地出言顶撞。我觉得孩子有这想法是件好事,不过出于时间紧迫,并拉过他先安抚好他的情怯后与他商量,告诉他早上时间太匆忙,况且一大早车多也确实不够安全,答应中午让他自己一个人坐公交车去上学。大宝听了觉得有道理便欣然接受了我的提议。中午吃过饭后,大宝便迫不急待地要下楼坐车,我忍住笑让他耐心等待会,告诉他去早了不安全,又重新交待了他一遍交通安全知识,嘱咐他不要和陌生人讲话,让他带上电话手表才放心让他出发。奶奶看我这样安排便也默默允许了。那天放学后,大宝看到我特别开心,跟我主动讲了中午自己上学途中的事。

生活中,很多爸爸妈妈在与孩子沟通时,不等孩子说出个子丑寅卯,就马上打断孩子说话,让孩子“闭嘴”,这只会让孩子受莫名的委屈,不愿意再向父母敞开心扉。尊重,是一切人际交往的基础。粗暴地打段孩子的话,这是极度缺乏尊重的表现。现代社会是一个言论自由的社会,尤其是充满爱的家中,更应该给予孩子抒发言论的.机会。

每一个父母都标榜着自己是最爱孩子的,可是您有足够的独立的时间用心陪伴过孩子吗?我做的最自豪的一件事就是坚持每晚亲子阅读,大宝就在不经意间慢慢认识了很多字,给后来上小学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也因此无形间养成了他爱阅读的好习惯。拿着手机的陪伴不如不陪,家长再忙,只要有心总能抽出点时间来和孩子独处。当您用慈爱的眼神看着孩子,倾听孩子说话时便能真正走进孩子心里,获得孩子的尊重和爱。

看完《把话说到孩子心里去》后,真正感叹身为父母的不足,我们对待孩子的耐心是那么的微不足道。其实只要有宽容,有爱,心平气和便能打开倾听之门,懂得这些,把话说到孩子心里去,一切自然水到渠成……

《把话说到孩子心里去》读后感范文3

如果不是老师的推荐,也许我不会拿起这本书;如果没有读这本书,也许我不会如此审视自己对孩子的教育。读之,我幸。< ……此处隐藏1921个字……相处更加愉快,和谐。书中还提到孩子说话时不轻易打断他,这点我深有体会,因为当孩子说话时有时候我会嫌她啰嗦或是有其他事打断她,她总是一脸愤怒,换位思考下确实如果当你兴致满满讲一件事情,而对方却心不在焉的时候自己是什么感受,特别是对于孩子倾听她的内心想法尤为重要。

父母的陪伴才是孩子真正需要的奖励,记得中央电视台曾经有个公益广告,一个孩子积攒了很久的钱,只为了买爸爸一个不加班的夜晚,这个广告让人不胜唏嘘,孩子的成长不可逆转,童年也很短暂,即使工作再忙也要抽出时间陪伴孩子,这是比任何昂贵的礼物更加珍贵的奖励!

这本书真的是很多亮点,把话说到了我们每个家长的心里,读完书后感慨良多,收获满满但更多的是反思,对待孩子就像大树呵护小树,更多的是包容和接纳,懂得这个道理,和孩子沟通自然水到渠成。

《把话说到孩子心里去》读后感范文5

现在许多的父母多数在抱怨自己的孩子如何的不听话,也在苦恼之中。每个父母都要面临如何教育孩子,才可以使孩子乐于接受的问题,通俗的说就是怎样才能使孩子听自己的话。这是当今许多父母棘手的难题。而现在的教育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都在强调和注重沟通。如何沟通才能使孩子听进去达到想要的效果,绝对是门艺术课。只有掌握了沟通这门课的艺术技巧,才能达到有效的交流。卢志丹的《把话说到孩子心里去》一书以现代的教育理论和大量正反面事例,阐明了父母“把话说到孩子心里去”的现实意义和重要作用,对父母与孩子说话时的态度、方式、语调、措辞、时机等细节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对批评、激励、赞赏、拒绝孩子的说话艺术展开了重点阐述,对父母面临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生活学习、交往、挫折、逆反等各种难题时,如何通过说话、谈心对孩子施以正确的、及时的、有力的引导。

书中说到:“没有不听话的孩子,只有不会说话的父母。”看完此书对这句话深有反思。与孩子交流时说话的态度、方法、方式、时机是直接影响说话的效果。和孩子说话是一种心境,我们往往和孩子交谈时是以一副父母的姿态和权威在和孩子交谈、沟通。我说的你就应听,最好不要有意见,因为我们是你的父母,我们说的都是我们生活总结来的真理、迷经,都是对的,反驳就是不听话。是不是有过一而平静,再而责备,三而命令似的交谈呢?

我们一开始就没有把和孩子的交谈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我们没想过把自己变成孩子,走进孩子的世界,试想我们在他们这样年龄的时候,听到父母这样训说时,我们是不是和他们今天的'这种反映、态度是一样呢?我们那时是不是就是不听话?我们是不是应该调整自己说话的态度、方式呢?我们交谈时要放权孩子与我们平等交谈,才能得到他们内心世界的真实想法,方可正确的引导。还有许多家长在孩子犯了错误时立刻就开始责备,甚至打骂,其实有时打骂只会让孩子记住的是身体的伤痛,而没记住为什么挨骂挨打。请在开口、伸手前学会“制怒”。换个方式。多数孩子犯错误是无心的,错了也能意识到错了,我们不用那么着急。不妨我们先沉默,表现出冷静沉思的态度,沉默有时也会让人慑服,体现威严,使孩子感到震慑和压力,摸不清父母将要怎样对待自己,主动交待错误,父母再有针对性地批评和指导。

和孩子交流应拥有一颗赤诚之心,参与其中。如今更有许多的家长抱着手机聊着微信、剧着微博、追着剧、打着游戏,头也不抬的指挥命令孩子去干吗干吗。陪孩子出去玩耍时到达目的地后,孩子你玩啥玩啥去,自己找个角落看着手机等待孩子结束,完成一次陪伴。孩子你要每天坚持看书半小时……,大人有大人的事,大人有多少事是一天半小时都抽不出来的呢?孩子我今天有事,今天和你约的事,我们过天……。对孩子失信时我们有种种借口,态度也及其轻飘。又如何要求让他们守信,还夸夸其谈。在这种失落失望处境下,孩子如何接受你所说的话,如何能放到心里去。

和孩子说话是一种艺术,艺术带给人的是美的感受。现实中很多家长用瞪眼、责骂、开打三部曲,眼、口、手三位一体地完成一次教育、交流。我们成人之间经常说你的态度决定我的态度。这样的背景下孩子还怎样和你正常交流沟通,怎能把话听到心里去呢!只会让胆怯的孩子更加胆怯,失去自信,让玩劣的孩子更生抵触情绪。

和孩子说话是一种感情,孩子因为你的话开心或是伤心。爸妈始终是爱你的,比舌头更重要的是爱心和用心,不是停留在口头上,而是对孩子全心的投入,让孩子感受到你的爱。有首歌唱到“爱我你就抱抱我,爱我你就亲亲我,爱我你就陪陪我,爱我……”我们有认真的想过,我们有多少的时候弯下腰来,蹲下来,坐下来,抱着他们、拉着他们的小手,搂着他们的小肩,摸摸她们的头,顺顺她们的头发,认真地看着她们的眼睛,听她们慢慢的和我们说话,如果我们能常常这样和她们说话交流,我想孩子是开心和乐意接受的。

掌握的说话的技巧,交流、沟通才能正常延续。父母说话得体,态度、方式得当才能拉近和孩子的距离,才可能接受我们的话,反之孩子不爱听,不愿听,无论我们说多少也只是废话。父母的言行是雕琢孩子成才最锐利的刻刀,父母的一句话,一个动作,往往影响或改变孩子的一生。所以我们要用心研究和孩子沟通这门艺术课,让我们做个更亲切更理性的家长,让我们伴随孩子共同成长,给孩子一个快乐的回忆。

没有不听话的孩子,只有不会说话的父母,如果你还在苦与孩子不听话而束手无策,不妨也看一看卢志丹的《把话说到孩子心里去》一书。或许你能从中得到启发,学会怎样和孩子沟通交流,让孩子变得听话而可爱。

《把话说到孩子心里去》读后感范文6

都不记得自己有多久没看书了,因为这次孩子的寒假作业才抽空去看了这本《把话说到孩子心里去》。

本书开篇之题名便是:孩子不听话,源于父母不会说话。接着书中阐述了父母对孩子的爱不仅仅需要停留在口头上,而是对孩子全身心的投入,让孩子感受到你的爱心;在质疑孩子为什么不去学习的时候需要家长自检“没有身教,言教就是零”;不要用空洞而无意义的话语来支配孩子,那样等于在指挥空气,没有明确的目标的废话也让孩子非常的反感;还有不要家长作风,对孩子来说家长即使是“能说会道未必传达真爱”孩子照样不服气。

看到这里,自己还真感到惭愧:孩子做完作业,看到她有闲余的时间就要求她多看书,可是自己却在玩弄手机,并且自己动不动就对她唠叨着:多看书,多阅读才会怎么样怎么样,不然会怎样怎样。想必她心里是有多不服气!

另外书中也总结了家长在管理中常犯的错误,体现家长“心中有爱,嘴下留情”,同时要“说话要有温度,让孩子感觉到温暖”等,还给了家长很好的建议,比如“善于表扬,学会批评”、“开口闭口都是为了爱”和“说话不止是动嘴巴,更要动脑筋”等等。我们的`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不是大人的“出气筒”,作为我们家长要“管好了你的嘴,甜了孩子的心”。

想想自己对待孩子,真要检讨一下,孩子说的话做的事如果没有如我的意,批评她是无疑的,如果碰上那天自己心情不是太好,那我定会对她一顿大吼,吼了这次的错误不算,甚至还会翻出她其它的缺点一并算帐,真把她当“出气筒”了!

看完这本书,收获满满,更多是反思:作为一位12岁孩子的母亲,真得学会和孩子说话的方法和技巧,平等地和孩子多沟通,把话说到孩子心里去!

《《把话说到孩子心里去》读后感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