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洛阳纸贵的故事(集合10篇)
洛阳纸贵的故事1【释义】形容文章好,流传广。
连纸都涨价了。
【出处】唐·房玄龄等《晋书·左思传》。
左思是西晋时有名的文学家,但他小时家里很穷,经常吃不饱饭,再加上人长得丑,他很气馁,不爱说话。
在他出名以前,他曾经花了一年时间写了一篇《齐都赋》,但是没有产生什么影响。
左思并不感到气馁,他坚信自己能够写出流传千古的作品来。
于是,他更加努力,打算写一篇《三都赋》。
所谓“三都”,指三国时魏国的都城烛城(今河南安阳)、蜀国的都城成都(今四川成都)、吴国的都城建业(今江苏南京)。
要为“三都”作赋,是需要有很深的文学功底和很广博的知识的,当时的一般文人都不敢去写这个题目。
左思要写《三都赋》的消息传开以后,洛阳的名士们都嘲笑他不知天高地厚,说:“我们都不敢写,他这个无名小辈倒要逞能。
”左思不管别人怎样议论,自己坚持潜心写作。
他为了写好《三都赋》,到处去查阅资料,走访那些了解三都历史掌故的人。
他在吃饭和睡觉的时候都在构思,为了捕捉到那些一闪即逝的灵感,他在家里到处都贴上纸条,放上笔墨,偶尔想到一句或一个词,他都马上记下来。
就这样,左思花了十年的功夫,终于把《三都赋》写成了。
这时的左思仍然没有名气,他写的《三都赋》也没有马上引起人们的注意。
左思就把文章拿去请当时在文学界声望很高的皇甫谧指教,皇甫谧反复推敲后,赞不绝口,并且欢然提笔为《三都赋》作序。
文学界的知名人士张载和刘逵在读了《三都赋》后也非常欣赏,还为《三都赋》作了注释。
在当时以博学而著称的张华称赞《三都赋》说:“写得好极了!可以和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相媲美!”有了这么多名家的推荐和赞赏,左思的名声大震,《三都赋》也在洛阳被人们争相传抄。
一传十,十传百,整个京城洛阳都轰动了。
因为要抄《三都赋)的人太多了,洛阳城里的纸张也供不应求,纸价也涨了许多。
后来,人们就用“洛阳纸贵”来形容作品精妙,广为流传。
洛阳纸贵的故事2出处:《晋书·文苑·左思传》。
意思:“洛阳纸贵”,原来只是说洛阳城的人们因为传抄左思写的赋,连纸都涨价了。后来人们就用这个成语来称赞文章写得高超,受人喜爱,广为流传。
一天,西晋的京都洛阳来了个出身寒微、衣冠破旧的青年人叫左思,他是为创作一篇《三都赋》而来的。他的理想获得了当时的学界权威张载的支持。
左思虽然得到了长辈的支持鼓励。但消息一传开,奚落、讥诮、讽刺之声,却从整个洛阳城的四面八方向他扑打过来。他们认为一个无名小卒竟声言写什么《三都赋》,想和班固、张衡相比,实在是痴心妄想。
左思并没有理会这些。他就在嘻笑怒骂之中,认真地下苦功夫创作起来了。不管别人说什么,他一定要达到目的。为了创作《三都赋》,他专心致志地构思,像着了迷。他在家里所有地方:卧室、书房、院落、门庭,就是厕所里,菜园的篱笆边也都放上纸笔。不管到哪里,想到一个词,就马上把它记下来:琢磨成了一句话,就立刻把它写上。他借读了大量书籍,访求了不少名人。写作过程中,他深感自己见识不广,就向朝廷求了一个“秘书郎”的职位,使自己能多读书,多接触有学问的人。他就这样日积月累地进行创作,当岁月消逝,那些讥诮、奚落他的人都对这件事情冷落了的时候,只有他仍然一刻不倦怠、一点不偷闲地在写。写了改,改了写,一直坚持了10年,终于把一篇规模宏大,内容丰富,气魄雄浑的《三都赋》创作出来了!
左思的赋先被在文学界声誉很高的皇甫谧看到了,他一读完就兴奋地称赞起来:“我要为这篇作品写个序!”
经过名人这样的品评、称颂之后,左思的这篇赋很快在京城传抄开了。高门大户要装文雅,书生文士想学文词,商人店铺却惦记广招徕,官吏们也跟着赶时髦。结果一传十,十传百,人们争先恐后地传抄《三都赋》。当时的文章书籍,都要靠笔墨抄写在纸上,由于抄赋的人太多,一下子弄得整个京城的纸张都脱销涨价,出现了“洛阳纸贵”的情景。
洛阳纸贵的故事3成语名称:洛阳纸贵
成语拼音:lu yáng zhǐ guì
成语用法:作宾语、定语、补语;指作品好。
实用性:常用
感情色彩:中性词
成语结构:主谓式
成语年代:古代
成语解释:比喻写文章、著作流传广,风行一时。
成语来源:《晋书·左思传》:“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
成语造句:孙犁《告别》:“我不大看洛阳纸贵之书,不赴争相参观之地,不信喧嚣一时之论。”
洛阳纸贵的成语故事
晋代文学家左思,小时候是个非常顽皮、不爱读书的孩子。父亲经常为这事发脾气,可是小左思仍然淘气得很,不肯好好学习。有一天,左思的父亲与朋友们聊天,朋友们羡慕他有个聪明可爱的`儿子。左思的父亲叹口气说:“快别提他了,小儿左思的学习,还不如我小时候,看来没有多大的出息了。”说着,脸上流露出失望的神色。这一切都被小左思看到听到了,他非常难过,觉得自己不好好念书确实很没出息。于是,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刻苦学习。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左思渐渐长大了,由于他坚持不懈地发奋读书,终于成为一位学识渊博的人,文章也写得非常好。他用一年的时间写成了《齐都赋》,显示出他在文学方面的才华,为他成为杰出的文学家奠定了基础。这以后他又计划以三国时魏、蜀、吴首都的风土、人情、物产为内容,撰写《三都赋》。为了在内容、结构、语言诸方面都达到一定水平,他潜心研究,精心撰写,废寝忘食,用了整整十年,文学巨著《三都赋》终于写成了。《三都赋》受到谅也评,人们把它和汉代文学杰作《两都赋》相比。由于当时还没有发明印刷术,喜爱《三都赋》的人只能争相抄阅,因为抄写的人太多,京城洛阳的纸张供不应求,一时间全城纸价大幅度上升。故事出自《晋书·文苑·左思传》。成语“洛阳纸贵”,称颂杰出的作品风行一进。
洛字开头的成语
洛阳纸贵
包含有洛字的成语
洛阳纸贵 铜山西崩
洛阳纸贵的故事4【汉字书写】:洛阳纸贵
【汉语注音】:luò yáng zhǐ guì
【成语出处】:唐.房玄龄等《晋书.左思传》:“……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
【成语语法】:主谓式;作宾语、定语、补语;含褒义;形容著作流传很广。
【洛阳纸贵的意思】:文章写得好,连纸都涨价了。比喻好的著作有价值,流传广,风靡一时。
【洛阳纸贵的近义词】:风行一直、交口称誉、有口皆碑、有目共睹; ……此处隐藏1990个字……
洛阳纸贵的故事8在西晋太康年间出了位很有名的文学家叫左思,他曾做一首《三都赋》在京城洛阳广为流传。然而,左思写成《三都赋》却是历经很多曲折才得到重视的;没有伯乐识才,也许这篇《三都赋》便成为一堆废纸,不得流传。在左思小时候,他父亲就一直看不起他。父亲左雍从一个小官吏慢慢做到御史,他见儿子身材矮小,貌不惊人,说话结巴,倒显出一副痴痴呆呆的样子,常常对外人说后悔生了这个儿子。他父亲请人教他书法、弹琴,成绩都不太好。及至左思成年,左雍还对朋友们说:“左思虽然成年了,可是他掌握的知识和道理,还不如我小时呢。”
左思不甘心受到这种鄙视,开始发愤学习。当他读过东汉班固写的《两都赋》和张衡写的《西京赋》,虽然很佩服文中的宏大气魄,华丽的文辞,写出了东京洛阳和西京长安的京城气派,可是也看出了其中虚而不实、大而无当的弊病。从此,他决心依据事实和历史的发展,写一篇《三都赋》,把三国时魏都邺城、蜀都成都、吴都南京写入赋中。为写《三都赋》,使得笔笔有着落有根据,左思开始收集大量的历史、地理、物产、风俗人情的资料,大量的书、资料、堆满了屋子。收集好后,他闭门谢客,开始苦写。他在一个书纸铺天盖地的屋子里昼夜冥思苦想,常常是好久才推敲出一个满意的句子。经过十年,这篇凝结着左思甘苦心血的《三都赋》终于写成了!
可是,当左思把自己的文章交给别人看时,他却受到了讥讽。当时一位著名文学家陆机也曾起过写《三都赋》的念头,他听说名不见经传的左思写《三都赋》,就挖苦道:“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子,竟想超过班固、张衡,太自不量力了!”他还给弟弟陆云写信说:“京城里有位狂妄的家伙写《三都赋》,我看他写成的东西只配给我用来盖酒坛子!”
左思的《三都赋》在文学界品评时,那些文人们一见作者是位无名小卒,就根本不予细看,摇头摆手,把一篇《三都赋》说得一无是处。左思不甘心自己的心血遭到埋没,找到了著名文学家张华。张华先是逐句阅读了《三都赋》,然后细问了左思的创作动机和经过,当他再回头来体察句子中的含义和韵味时,不由得为文中的句子深深感动了。他越读越爱,到后来竟不忍释手了。他称赞道:“文章非常好!那些世俗文人只重名气不重文章,他们的话是不值一提的。皇甫谧先生很有名气,而且为人正直,让我和他一起把你的文章推荐给世人!”
皇甫谧看过《三都赋》以后也是感慨万千,他对文章予以高度评价,并且欣然提笔为这篇文章写了序言。他还请来著作郎张载为《三都赋》中的魏都赋做注,请朱中书郎刘逵为蜀都赋和吴都赋做注。刘逵在说明中说道:“世人常常重视古代的东西,而轻视新事物、新成就,这就是《三都赋》开始不传于世人原因啊!”
在名人作序推荐下,《三都赋》很快风靡了京都,懂得文学之人无一不对它称赞不已。甚至以前讥笑左思之人——陆机听说后,也细细阅读一番,他点头称是,连声说;“写得太好了,真想不到。”他断定若自己再写《三都赋》决不会超过左思,便停笔不写了。同是一篇文章,有人将它贬得一钱不值,有人使之名噪一时。这其中当然有鉴别力高低的区别,可是更重要的是反映了人们是否重视新生力量,能不能慧眼识英才的问题。“洛阳纸贵”。原指洛阳之纸,一时求多于供,货缺而贵。后喻作品为世所重,风行一时,流传甚广,常用此语。
洛阳纸贵的故事9晋代文学家左思,小时候是个非常顽皮、不爱读书的孩子。父亲经常为这事发脾气,可是小左思仍然淘气得很,不肯好好学习。
有一天,左思的父亲与朋友们聊天,朋友们羡慕他有个聪明可爱的儿子。左思的父亲叹口气说:“快别提他了,小儿左思的学习,还不如我小时候,看来没有多大的出息了。”说着,脸上流露出失望的神色。
这一切都被小左思看到听到了,他非常难过,觉得自己不好好念书确实很没出息。于是,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刻苦学习。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左思渐渐长大了,由于他坚持不懈地发奋读书,终于成为一位学识渊博的人,文章也写得非常好。
他用一年的时间写成了《齐都赋》,显示出他在文学方面的才华,为他成为杰出的文学家奠定了基础。这以后他又计划以三国时魏、蜀、吴首都的风土、人情、物产为内容,撰写《三都赋》。
为了在内容、结构、语言诸方面都达到一定水平,他潜心研究,精心撰写,废寝忘食,用了整整十年,文学巨著《三都赋》终于写成了。《三都赋》受到谅也评,人们把它和汉代文学杰作《两都赋》相比。由于当时还没有发明印刷术,喜爱《三都赋》的人只能争相抄阅,因为抄写的人太多,京城洛阳的纸张供不应求,一时间全城纸价大幅度上升。
故事出自《晋书·文苑·左思传》。成语“洛阳纸贵”,称颂杰出的作品风行一进。
【汉字】洛阳纸贵
【拼音】luò yáng zhǐ guì
【释义】比喻著作有价值,流传广。
【出处】《晋书·左思传》
【近义词】风靡一时有口皆碑有目共赏
【反义词】敬而远之
【造句】我一面渴盼作品能使洛阳纸贵,一面又怕从俗而沾上江湖习气。
洛阳纸贵,中国古代成语,原指西晋都城洛阳之纸,因大家争相传抄左思的作品《三都赋》,以至一时供不应求,货缺而贵。后喻作品为世所重,风行一时,流传甚广。出自《晋书·左思传》:“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
成语寓意
一个人要想写出一篇好文章、一部好书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左思写出《三都赋》让洛阳出现纸贵的现象,与他之前勤奋读书,积累下扎实的文学知识,以及收集了大量民情资料,做了大量的艰苦工作是分不开的。现实生活中,我们要想写出美文、精品书,就得以左思为学习的榜样。另外,洛阳纸贵的现象也说明写好文章的作用之大,无法估量,不仅能给予大众以精神食粮,还能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洛阳纸贵的故事10晋代文学家左思,小时候是个十分顽皮、不爱读书的孩子。父亲经常为这事发脾气,但是小左思仍然淘气得很,不肯好好学习。
有一天,左思的父亲与朋友们聊天,朋友们羡慕他有个聪明可爱的儿子。左思的父亲叹口气说:“快别提他了,小儿左思的学习,还不如我小时候,看来没有多大的出息了。”说着,脸上流露出失望的神色。这一切都被小左思看到听到了,他十分难过,觉得自己不好好念书确实很没出息。于是,暗暗下定决心,必须要刻苦学习。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左思渐渐长大了,由于他坚持不懈地发奋读书,最后成为一位学识渊博的人,文章也写得十分好。他用一年的时间写成了《齐都赋》,显示出他在文学方面的才华,为他成为杰出的文学家奠定了基础。这以后他又计划以三国时魏、蜀、吴首都的风土、人情、物产为资料,撰写《三都赋》。为了在资料、结构、语言诸方面都到达必须水平,他潜心研究,精心撰写,废寝忘食,用了整整十年,文学巨著《三都赋》最后写成了。
《三都赋》受到谅也评,人们把它和汉代文学杰作《两都赋》相比。由于当时还没有发明印刷术,喜爱《三都赋》的人只能争相抄阅,因为抄写的人太多,京城洛阳的纸张供不应求,一时间全城纸价大幅度上升。
故事出自《晋书·文苑·左思传》。成语“洛阳纸贵”,称颂杰出的作品风行一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