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法》说课稿范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加法》说课稿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加法》说课稿范文1教材内容
异分母分数加法和减法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通分和同分母分数加法和减法之后进行教学的。这是后面分数加减混合运算和解决相关实际问题的基础。
教学环节及分析,
第一,揭示大课题,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因为学生已经预习,初步了解到今天学习的内容是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第二,复习题,一张纸,平均分成8份,涂红色的是1份,涂蓝色的是3份,涂色部分占一张纸的几分之几?目的让学生复习回顾同分母分数加法和减法计算的法则,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同时在这里提醒学生,能约分的要约分。
第三,教学例题,例题学生的理解应该有两个步骤,第一个步骤是如何列式,第二步骤是如何计算。因此教学的步骤也可以分为两个,第一个步骤,列式后与复习题比较,揭示今天学习的课题是异分母分数加法和减法,同时提出问题,异分母分数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没有学过,我们该怎么办?这里可能有的学生会立即进行解答,转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加法和减法进行计算,首先要肯定学生的想法很好,是一种很好的转化策略,这种转化的策略也是本堂课的教学知识点之一,但不是重点。转化的讲解要分为两个层次,第一,怎样转化,这个简单,通分,第二,为什么要转化?能用转化的方法吗?这就是第二个教学步骤,卡通鸟的实践操作过程。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通过折一折、涂一涂、看一看,发现二分之一+四分之一就是四分之二+四分之一。实践出真知,卡通兔的总结完全正确,异分母分数加法和减法应先通分转化成同分母分数加法和减法再计算。
第四,通过试一试的练习,让学生总结一下,计算异分母分数加法和减法是应注意什么?第一,通分时一般要采用分母的最小公倍数最公分母;第二,计算的结果能约分的要约分。
第五,练习巩固强化。
一个问题
列式时,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一能不能相加,这个问题要不要讲解。这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只有单位“1”相同,两个分数才能相加减,如果单位“1”不同,两个分数是不能相加减的。如果在这个问题上纠结,学生不大容易理解,最重要的是冲淡了这节课的主题。如何处理这个问题,还需要仔细思量。
《加法》说课稿范文2一、说教材
本节课的设计理念是把数学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充分利用购物素材,引导学生从现实情景中发现并提出问题,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让学生在自主探究、操作,交流中充分感知、体验位数相同小数加、减法,主动建构新的计算方法,体会小数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独立探求数学知识的能力。
(一)、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情境,探索并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能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相关的一些实际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在探索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二)、教学重点: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例题以购物问题呈现,货币写成以“元”为单位时,百分位上表示的是分,十分位上表示的是角,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自己探索、合作交流获得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
(三)、教学难点:理解列竖式时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由于学生已有整数加减法和一位小数的加减法(不退位)的计算的基础,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一知识经验,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这一系列学习活动中,教师不给学生任何提示,促使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去解决问题,尝试小数加减法的竖式写法,在探索中感悟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同时,通过师生、生生间的交流活动将初步的感悟上升到新的高度总结出小数加减法笔算的一般方法,进一步理解列竖式时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四)、新知识点: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五)、德育渗透点: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六)、授课内容在全册教材和某单元中所处的地位及作用等内容:
第二单元编排了“小数加减法”这一教学内容学生在这册教材第一单元刚学习完小数,掌握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而且对一位小数的加减法(不退位)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安排学习的,教材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学习位数相同的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第二层次学习小数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本课是学习第一层次的第一课时,是学生日常生活的需要和进一步学习、研究的需要,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即只有计数单位相同的数才能相加减),和算法(把相同数位对齐,也就是把小数点对齐)是学习小数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的关键,是基本的而且是必备的数学知识、技能与方法。
二、说教学设计
(一)导入环节
课件出示情境图,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教育学生多看书,看好书,同时说明有很多数学问题,值得研究。
(二)新课环节
这一环节首先引导探索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让学生根据图片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能不能用已学过的知识尝试解决这些问题?让学生尝试计算、体验认知的过程。又通过汇报交流,初步总结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1)呈现信息,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课外书的价格。
《童话故事》:6.62元 《科学家的故事》:2.75元
师问学生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你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让学生提问。
教师筛选(出示)问题,师:我们来解决“买这两本书一共多少元?”
【设计意图】教师创设课外书价格的情境,贴切近学生的生活,学生自主提问,根据学生编出的问题,教师及时捕捉问题,引出小数的加减法。这样灵活地使用教材、同时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小数加法:
学生比较容易就列出算式,教师引导学生探究计算的方法
(2)自主探索,发现方法。
①自主尝试。师:要解决这个问题,想想有没有不同的方法?再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答。做好后,可以在小组内(或与同桌)交流。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这是个预设性的的问题,学生能通过以往的学习,来寻找不同的解答方法,如:估算,口算,笔算……引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
②汇报交流。
A、估算这两本书总价是多少元?对有估算意识的学生及时表扬还要抓住机会是加强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B、6元6角2分+2元7角5分=9元3角7分
C、用竖式计算6.62+2.75=9.37(元)
多数学 ……此处隐藏23702个字……一些简单的猜想;
问题解决: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了解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课标解读:
“掌握”是描述过程的行为动词,是指在理解的基础上,把对象用于新的情境。“体验”是指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主动认识或验证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经验。核心概念是“运算技能”。主体是学生。由此看来,课标对这部分的要求是在理解加法意义的基础上,会进行5以内数的加法计算;经历与同伴交流算法的过程,体会方法的多样性。能根据具体情境填写加法算式,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同时让学生感受与同伴交流的乐趣;感受数的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儿童非常熟悉和喜爱的著名古典小说《西游记》为素材,创设了“来到花果山”—“小猴摘桃”—“野餐”—“野餐结束”—“游水帘洞”—“小猴分桃”—“小猴跳水”—“小猴学钓鱼”这一系列情境,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动物和谐相处这一主题。本节课教材以学生感兴趣的童话故事——“走进花果山”构成“情境串”,情境里又包含生动活泼的现实活动,使学生产生了身临其境的喜悦,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欲望。信息窗一《5以内数的加法》是在学习了第一单元10以内数的基础上来学习的,也是为本单元接下来要学习的减法做铺垫。它是学习2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也是今后学习更复杂计算的重要基础。本节课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首次接触加法,这节课的知识基础是5以内数的分与合,其实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在一些数学故事里已经对加法有了初步的认识,并能正确的口算出结果,这节课只是原有知识的一种延伸和深化。
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好动、易兴奋、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在有序观察信息窗时,他们显得杂乱无章,观察事物零乱,不系统,语言表述不完整。而且本节课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首次接触加法,这节课的知识基础是5以内数的分与合,其实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在一些数学故事里已经对加法有了初步的认识,并能正确的口算出结果,这节课只是原有知识的一种延伸和深化。
通过课前检测,我们发现,5以内数的分成,学生在幼儿园已掌握,学生的正确率达到88%;对5以内的加法计算已经有56%的正确率。但对加法的意义理解还是不够。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加法的意义,认识加号“+”、学会加法算式的读法,会进行5以内数的加法计算。
2、通过与同伴交流不同的计算方法,体会算法的多样性。
3、在具体生活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就在身边,初步培养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5以内的加法计算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加法的含义
教学准备:课件、小圆片、小棒、数字卡片若干
评价任务设计:
1、解决问题“一共有几只猴子”(摆一摆,算一算)检测(目标一)理解加法的意义,认识加号“+”,学会加法算式的读法(目标二)体会算法多样性的达成。
2、解决问题“一共有几只小鸟”和信息窗中的其他问题检测(目标一)会进行5以内数的加法计算。
3、基础巩固练习和拓展提升练习检测(目标一)会进行5以内数的加法和(目标三)体验数学就在身边,初步培养应用意识。
主要教学过程:
在新课之前,我利用有节奏的拍手游戏复习5以内数的分成,为新课做好铺垫。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这个环节我以学生喜欢的《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导入新课,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信息窗—花果山,在此我注重指导学生从上而下有序观察,会表达“天空上左边有4只小鸟,右边有1只小鸟”这样的数学信息,然后根据数学信息提出有趣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我预设学生可能会提出以下几个问题:。。。。。此环节营造积极、活跃、的学习气氛,为学生的主动参与学习创造条件。
二、解决问题,探究新知
一共有几只猴子?你想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学生最容易出现的就是数一数的方法。教师肯定,手口一致的点数。引导学生借助学具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摆一摆,体会加法计算的优越性。这里考虑一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好动又好玩,理解能力以直观形象为主所以提前准备的学具有小圆片、小棒和数字卡片,先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再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希望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知识产生的过程。
在汇报交流环节学生可能(1)用一个小圆片表示一只猴子,摆出5个小圆片;(2)用一个小棒表示一只猴子,左边摆两根,表示石头上的2只小猴子,右边摆3根小棒,表示树上的3只小猴子,把他们放到一起,就知道一共有5只小猴子。引出算式2+3=5,这里对于孩子们想出的不同办法都给与肯定与表扬。
利用算式2+3=5,认识“+”号,通过让学生介绍各个数字代表什么来理解加法的意义。教给孩子正确的读法。依据第一个问题的解题思路,自主解决问题2一共有几只小鸟?课件出示小鸟的图片,先让学生自主解决,列出算式。然后展示交流,最后教师评价。在整个探究新知过程中,学生在小组探索、动手操作中获取了知识,体会算法的多样化,这样对于多种计算方法的认识就清晰而有条理,算法的优化才在学生的心里得到内化,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
三、巩固练习,应用提高
其中包括基础巩固练习和拓展提高练习,基础巩固练习包括解决信息窗中的其他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说一说图中的信息,然后选择一个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将算式列在作业纸上。挑选列有不同算式的学生交流。
接下来将“枯燥”的计算练习用学生喜爱的故事及游戏形式出现,首先小猴子愿意作导游,带我们游览花果山的风景。花果山不但有很多水果,同样也是鸟的王国,树上有3只小鸟,又飞来1只小鸟,现在一共几只小鸟?解决完这个问题然后继续向前走,树上有2只小鸟,又飞来3只小鸟,现在一共几只小鸟?这里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解决完鸟的问题再逛逛花果山里的苹果园(口算)只要说出苹果上算式正确的得数,就能得到又大又红的苹果,此题进一步巩固了算法。
摘完苹果就轮到展示我的收获:画一画、填一填。增加了练习的趣味性、进一步理解了算理;故事继续进行,就在展示自己收获的时候,一只小猴发现了一件有趣的事情,让学生编数学故事,列式计算。然后马上追问你还能讲出哪些“4+1=5”的故事么?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整个练习环节淡化了“练”的痕迹,容易激发学生参与兴趣,同时给每个学生参与机会,做到寓教于乐,寓学于乐。
四、课堂小结,回顾反思
本节课小结时让学生反思这样的问题:你是怎样找到数学信息的?提出了哪些问题?你又是怎样操作的?等等。通过对解决问题的反思,可以加深对加法意义的理解,并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使学生逐步具有反思的意识和习惯,以培养认真的学习态度。